盛夏的英雄城,驕陽似火。“七一”前夕,陳云舊居陳列館迎來了一批來自江西南昌市網絡作家協會黨支部的網絡作家黨員。大家認真聆聽革命故事,不時駐足觀看交流,在老照片、老物件中追尋紅色記憶,為他們的創(chuàng)作汲取精神養(yǎng)分。在江西,這樣的場景時常上演,越來越多網絡作家凝聚團結在黨組織周圍,為網絡文學發(fā)展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與創(chuàng)作動力。
“隨著網絡文學的社會影響力持續(xù)擴大,加強網絡作家群體黨建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有助于網絡文學事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江西省委組織部組織一處負責人介紹,2024年以來,江西探索開展網絡作家群體黨建工作,采取試點先行方式,在南昌、新余、宜春三地開展實踐探索,形成可復制的黨建工作經驗,目前正逐步向全省推廣。
網文贛軍有了娘家人
網絡作家大部分時間在家創(chuàng)作,“線上活躍、線下沉寂”,摸排起來有一定困難。如何把“宅家碼字”的網絡作家黨員找出來并有效組織起來?
南昌對網絡作家協會會員進行全面摸底造冊,會同有關部門精準篩查出7名黨員;新余采取網文信息篩查、網絡圈子摸查、網協活動聯查“三網三查”方式,對網絡作家進行拉網式摸排;宜春探索聯合摸排、動態(tài)更新、長效推進工作機制,通過部門找作家、作協找作家、作家找作家等方式,建立會員、黨員信息檔案庫。黨員找出來了,全省11個設區(qū)市全部成立市網絡作家協會黨支部,讓散落的網絡作家黨員有了“家”。
臺子搭好了,如何唱好戲是關鍵。依托南昌紅色記憶展示館,南昌建設市網絡作家群體黨建基地,集紅色教育、主題黨日、理論宣講、協商議事、讀書分享等功能于一體,為網絡作家群體常態(tài)開展黨建活動、紅色主題創(chuàng)作提供陣地。新余市網絡作家協會黨支部建立每周一次內部交流、每月一次采風、每季度一次理論學習的“三個一”交流機制,強化政治引領,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宜春打造“紅木蓮·星火”黨建品牌,實施“文心燃星火”計劃,推動網絡作家協會與文聯、宜春歷史文化研究會黨組織聯學共建,常態(tài)化舉辦“宜春文藝大講堂”,引導網絡作家強化行業(yè)自律管理,堅持正確創(chuàng)作方向。
思政培訓、紅色走讀、交流研討……江西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加強網絡作家思想政治建設,引導網絡作家創(chuàng)作重大歷史和現實題材作品。20余名網絡作家主動亮明黨員身份,20余名網絡作家骨干向所在社區(qū)、村黨組織提交入黨申請書,網絡作家群體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增強。
網文創(chuàng)作有了后援團
在宜春市網絡作家協會的創(chuàng)作沙龍上,網絡作家盧磊正與結對聯系的文聯干部探討新劇本大綱。“過去以為黨建和創(chuàng)作是兩條平行線,現在發(fā)現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這番感悟,道出了江西網絡作家群體的共同心聲。
針對網絡作家創(chuàng)作壓力大、作品轉化難、文藝維權難、歸屬感不強等急難愁盼問題,江西注重加強關愛凝聚服務,讓網絡作家群體可感可及。“我們統籌各級文聯、作家協會、黨員網絡作家、網格員等力量,實行一對一、一對多結對聯系,積極開展名師幫扶計劃,幫助排憂解難。”江西省文聯機關黨委負責人介紹,各地也結合實際,緊盯服務關愛舉措,在生活、創(chuàng)作等方面給予網絡作家支持。
南昌為網絡作家送上暖心大禮包,提供版權登記和維權咨詢等服務,完善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體系,積極向省內出版社和影視、動漫、游戲、有聲平臺推薦優(yōu)秀網絡文學作品。宜春將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納入《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獎勵扶持辦法》,大力推薦網絡作家參加各級培訓、座談、采風等,建立“干部聯系黨員、黨員聯系作家”服務機制,收集意見訴求并協助解決。
在黨建引領下,網絡作家既把穩(wěn)了意識形態(tài)的“方向盤”,又獲得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甘露”,讓江西網絡文學不斷向主流化、精品化邁進。《我們生活在南京》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閣皂山下》入選2025年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